税收知识进校园 209班家长走进课堂

 专家团队     |    2025-04-05 来源:专家团队

  说到税收,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陌生?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,都与税收息息相关。感谢孙灏妈妈带领大家开启一场税收知识的学习之旅。

  税字是左右结构,是由“禾”和“兑”两个字组成。“禾”是啥意思呢,禾泛指谷物、农产品,这个偏旁告诉我们,古代赋税主要是从农产品来征收。右半边的“兑”又是啥意思呢?兑是兑换、上缴、交换的意思。人们将部分所得上缴给国家,由国家重新进行赋税分配。把左右合并起来,我们是不是就知道,古代百姓将耕作所得的农产品上缴给国家重新分配,这就是税的萌芽。

  传说在尧的时代,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,为解决水患,尧、舜二帝命大禹带领20多万民众治水。面对滔滔洪水,大禹坚定信念,曾三过家门而不入,变堵为疏,治水成效日益明显。然而,治水工程大、耗时长,需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。未解决治水大军供应严重不足的困境,大禹在各州依照土地的肥美程度,确定税赋的征收标准,很快解决了治水物资短缺问题。后来,由于治水有功,禹被推举为首领,他在全国推行了“任土作贡”制度。自此,夏王朝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税赋形式—贡,标志着我国税收制度出现雏形。

  为什么会出现诗中所说的“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”呢?因为在古代,人们交税往往不是用货币,而是用粮食、布匹、牛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。皇帝说收多少税就收多少税,老百姓不仅要交很多粮食,还要承担徭役,就是免费给国家修路、打仗。有时候遇到荒年,粮食减产,但官府还是照样催征,让老百姓不堪重负。但现在国家收税可不一样啦!法律就像一把尺子,规定了何时收税、收多少税,都写在了税法里。收上来的税款也不是谁的私产,而是变成国家的“公共钱罐”。

  税款,从我们的钱包出发,开始了它的旅行。当我们开始消费时,我们的税款就要准备出发了。在我们付款的时候,钱从我们手中到了商家的手中,最后来到了第二站税务机关,也就是政府负责征收税款的部门。税款不会在税务机关这一站停留很久,它很快又从税务机关来到了旅程的第三站—国库。国库,就是国家的金库,是国家财产存放的地方,也就是政府的钱包。一眨眼,税款就从我们的钱包到了政府的钱包了。

  进入国库以后,税款就变成了一笔丰厚的公共财产。但是,政府的钱包并没有因此而鼓起来,因为税款还要继续它的旅行。国库像是一个庞大的调度中转站,税款只有进了国库,才能由政府根据不同的需要统一支出,于是从国库进入政府的不同部门,正就是税款的第二段旅程。

  到这里,税款的旅行结束了吗?还没有,其实税款旅行还有第三段旅程,那就是转化为公共产品。政府将国库里的钱取出来,给各个部门之后,各部门要用这笔钱用来提供公共产品,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、美好。

  生活中很多公共产品都来自财政支出,不能离开税收的支持。从清晨照亮前方的路灯,到深夜巡逻的警车;从免费开放的图书馆,到家门口的社区医院,每一项公共服务背后都有税收的支撑。可以说,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在享受税收带来的便利。所以,在第三段旅程中,税款摇身一变,变成多种多样的公共产品。直到这里,税款才完成了它的整个旅行。

  走完这段漫长的旅程后,你该不会是就懂了,税款是如何从我们的钱包里走出来,最终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,这就是税收“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”的道理。只有每个纳税人依法纳税,国家才能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,为人们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。

  税收大家庭一共有18个税种成员。这个大家庭中,有关税、契税等历史悠远长久的税种,它们呀就像爷爷奶奶一样,见证了大家庭的发展壮大;也有增值税、所得税这样的“青壮年”,它们在税收大家庭中发挥着顶梁柱的作用;当然,也有环保税这样的“小朋友”,它刚刚加入税收大家庭。我国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,现行18个税种中已有14个税种制定了法律,涵盖了绝大部分的税收收入。

  正确答案是:不是。虽然大家没有挣过钱,但我想问问大家,你去文具店买过文具吗?其实,当我们购买商品时,我们也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纳税人。

  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与税收有关的凭证就是发票了。在这些各式各样的发票中,增值税普通发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发票。

  税法规定,商家有义务为广大购买的人开具发票,消费者也有权利索要发票。同学们可别小看了这张小小的发票,它可是税务机关掌握商家应纳多少税款的重要凭据,也是我们消费的证据,只有我们人人都按税法规定诚信纳税,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公平和富足。